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從1958年3月建廠,到2000年9月南鋼股份上市;從2003年4月南鋼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到2016年2月南鋼新產業投資集團成立;從2018年12月實現‘雙千’突破(產鋼量突破1000萬噸、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到2019年12月確立3條成長曲線(創新引領、數字化引領、新產業引領),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始終伴隨著南鋼成長,成為南鋼打造智慧裝備、夯實工業基礎的強大動能,為南鋼裝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慧眼’。”8月25日,在2020年高質量發展·裝備與鋼鐵同行 冶金先進技術裝備創新推進會上,南鋼首席信息官,南鋼金恒黨委書記、總經理孫茂杰介紹了南鋼多年來在“數智”領域的實踐與成績。
發展至今,“智慧制造”早已成為南鋼的一塊“金字招牌”。南鋼先后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兩化深度融合示范企業、工信部制造業“雙創”平臺試點示范企業等稱號,以及中國鋼鐵企業綜合競爭力A+級(極強)、工信部企業上云典型案例等榮譽。
高科技產業平臺“獨角獸”
作為江蘇省鋼鐵工業的搖籃,南鋼抓住了“數智”發展的有利契機,高質量發展雛形已成。今年前7個月,南鋼堅持高效率、低成本生產,產鋼654萬噸、鐵600萬噸、鋼材574萬噸,實現利潤24.37億元;實施出口倍增計劃,鋼材出口量達到50萬噸,達到去年全年水平。在全國500萬噸以上規模企業排名(今年上半年)中,南鋼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利潤均位列第1名。
孫茂杰表示,為提升企業裂變能級,南鋼始終致力于培育具有“獨角獸”屬性的高科技產業平臺,在“數智”領域形成了兩大創新成果。
一是數字化自主研發創新核心技術團隊——金恒科技。“2017年,金恒科技成功在新三板掛牌,注冊資本達1.8億元。”孫茂杰說,作為核心技術團隊,金恒科技擁有強大的人才隊伍。
據介紹,該公司現有員工800人,其中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特聘專家,30人通過OCM(Oracle認證大師)、OCP(Oracle數據庫認證專家)、PMP(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資格)認證,33人為國家級兩化融合咨詢師,20人為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40人為系統集成項目工程師,30余人為外聘專家。
金恒科技先后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軟件和信息服務鋼鐵行業杰出企業、中國行業信息化最具成長力企業、江蘇省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等稱號。
二是“JIT+C2M”(準時制生產方式+客戶對工廠)智能工廠。該公司運用集成智能機器人、5G、無人立體倉儲等新興技術建成的“JIT+C2M”智能工廠,進一步提升了南鋼產業鏈服務能力,助力南鋼進軍機械裝備智能深加工細分領域。
孫茂杰表示,“JIT+C2M”智能工廠不僅是江蘇冶金行業首個“5G+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還是世界首個專業加工高等級耐磨鋼及高強鋼配件的智能工廠。
較為豐富的智能裝備應用場景
“當前,南鋼整體裝備實現了大型化、現代化、智能化、高效化、綠色化,主體裝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擁有較為豐富的智能裝備應用場景。”孫茂杰說。
孫茂杰進一步介紹,南鋼主要有以下智能裝備應用場景:
檢測系統。原料粒度識別系統通過AI(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對礦焦顆粒尺度進行在線計算、分布統計;對高爐入爐原料粒度大小進行實時檢測,快速、準確地提供粒度信息。該系統可應用于焦炭、礦石、燒結礦等粒度檢測工作。鋼板表面尺寸檢測系統采用光學檢測設備和電磁超聲檢測設備配合相應的執行機構、智能算法和軟件,完成板材信息的獲取、處理及傳輸。
廢鋼驗收檢測判級系統。在過去的廢鋼質檢工作中,質檢環境不便捷、質檢人員需頻繁上下車,質檢結果不穩定,標準不統一,人為因素摻雜較多,整車廢鋼料型相似、密度過大,檢驗過程粗放、統計不精確等問題較為嚴重。廢鋼驗收檢測判級系統可通過攝像頭采集圖片,遠程識別廢鋼;利用人工智能建模進行廢鋼識別、異物識別和級別判定;通過圖像分割、多尺度樣本訓練等實現智能識別和精準統計,使得廢鋼識別效果大幅增強。
精整產線機器人。精整探傷樣棒庫機器人具有智能定位、樣棒自動存取、樣棒規格及型號等綜合信息查詢、樣棒使用歷史追溯及壽命預判等功能,實現樣棒智能化管理。精整圓棒缺陷修磨機器人利用視覺識別探傷后缺陷位置,引導修磨位置;精確控制修磨壓力,保證修磨質量、精度和穩定性;開發智能修磨數學模型,制訂動態調整修磨策略和修磨參數。
孫茂杰表示,除了上述智能裝備應用場景,鋼板表面缺陷系別系統、廢鋼場地3D掃描無人行車、全自動沖擊實驗室、無人行車應用等同樣是南鋼“數智”發展的有力探索。
“未來,南鋼將致力于打造具有自我感知、自我學習、自我決策、自我迭代、自我進化等功能的企業智慧生命體,實現從線性增長變為指數級增長。”孫茂杰滿懷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