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持續推進,特別是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民營企業跨區域重組步伐加快,出現了中國寶武、河鋼、鞍鋼、首鋼、山鋼、沙鋼等一批鋼鐵企業集團。在鋼協六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召開期間,《中國冶金報》記者場內場外連線鋼鐵行業及相關上下游行業部分企業家、專家,請他們圍繞鋼鐵行業如何繼續深入推進兼并重組、影響行業推進兼并重組的因素,以及行業兼并重組未來的方向和路徑等問題發表見解。
1.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新創:2016年,寶鋼與武鋼重組成立中國寶武;2019年,中國寶武成功重組馬鋼并實現對重鋼的實際控制,粗鋼產量達到9547.3萬噸,成為世界第一大鋼鐵企業集團,也是我國第一個“億噸級”的超級鋼鐵企業集團。2019年,大冶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實施重大資產重組,中信泰富特鋼集團實現整體上市,成為全球最大專業化特鋼集團,2019年粗鋼產量達到1355.4萬噸。建龍重工在黑龍江、吉林、寧夏、內蒙古等地重組步伐加快,2019年粗鋼產量突破3000萬噸,達到3118.5萬噸。德龍鋼鐵重組渤海鋼鐵成立新天鋼集團,新組建的德龍集團粗鋼產量達到1783.5萬噸,首次躋身全國粗鋼產量前十大企業集團,位居第九位。
侯軍:近幾年來,我國鋼鐵行業持續推進兼并重組,既有國有企業的戰略性重組,也有民營企業的跨區域重組。特別是2016年寶鋼與武鋼重組成立中國寶武;2019年中國寶武成功重組馬鋼,成為我國第一個億噸級的鋼鐵“航母”。可以看出,鋼鐵企業的重組已經由前期的政府主導型更多地體現為市場主導型。通過重組,有效改善了原來鋼鐵企業小、散、弱的局面,使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得到提升。
2.您認為影響鋼鐵行業繼續推進兼并重組的因素有哪些?
李新創:2019年,我國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前10位集中度較2018年提高1.6個百分點,上升至36.8%,但依然連續7年未達到40%,比“十二五”末僅提高了2.6個百分點;前4位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只占22.1%,而美國、日本等國家和歐盟等地區排名前4位鋼企產量占比均超過60%;與國內汽車、水泥等行業集中度有較大差距。產業結構分散、集中度低,導致鋼鐵工業在資源掌控能力、市場有序競爭、淘汰落后產能、技術研發創新、節能降耗減排等問題上缺乏行業約束力和自律能力,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推進相對緩慢,究其原因,除了產業體量大、企業數量多之外,還有以下原因:一是投資主體和所有制束縛,主要是不同投資主體之間利益協商和不同所有制形式之間轉換問題。二是地方政府利益牽絆,主要涉及各地政府的產值、稅收、就業等敏感問題。三是配套政策措施不足,部分鋼鐵企業重組后存在人員多、財務負擔重等問題。四是兼并重組效果難預期,重組主體往往擔心在體制機制改革、業務整合、文化理念趨同等方面落實不到位,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侯軍: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鋼鐵企業集中度仍然偏低。我認為,影響鋼鐵產業兼并重組的推進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地方利益的博弈、所有制的束縛等。
張志祥:從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來看,中國的鋼材需求已經步入峰值平臺期,鋼鐵產業將進入存量市場階段。產業集中度低已成為制約鋼鐵產業發展的嚴重問題。
3.您認為未來鋼鐵行業應采取哪些措施深入推進兼并重組?鋼企兼并重組的重點方向和路徑在哪里?
李新創:當前,鋼鐵行業已處于兼并重組的窗口機遇期,必須抓住當前機遇加快全行業兼并重組,“抱團取暖”,共同渡過行業低谷期。我國鋼鐵行業要想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區域號召力、專業影響力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進而推動全國鋼鐵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繼續組建世界一流鋼鐵企業集團。進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除中國寶武外,可在北方再組建一家億噸級世界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在不銹鋼、特殊鋼、無縫鋼管等領域各形成1~2家世界級專業化骨干企業,避免高端產品同質化惡性競爭。國家級戰略性重組的推進與實施,將奠定鋼鐵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夯實鋼鐵產業高質量發展基礎。
二是推動產鋼大省的企業重組。支持產鋼大省按照市場化運作、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的原則,結合環境治理、布局調整和產業升級,鼓勵優勢企業以資產為紐帶,推進區域內鋼鐵企業兼并重組,形成若干家特大型鋼鐵企業集團,提高區域產業集中度和市場影響力,徹底改變小、散、亂局面。
三是鼓勵鋼企發展平臺經濟。鼓勵以企業為主體,發展優勢互補的地方、特色鋼鐵產業平臺經濟,促進區域、特色鋼鐵企業的融合有序發展。比如在西南、西北等地區,以及不銹鋼、特鋼等領域共建產業發展平臺。
四是深耕國際鋼鐵產能合作。鋼鐵行業具有投資強度大、產業關聯性強的特點,是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參與者,河鋼集團收購塞爾維亞鋼廠、敬業集團收購英國鋼鐵,均表明中國鋼鐵有能力走向世界,與相關國家實現互惠共贏。未來,仍將有更多的優強企業、優勢產能參與國際產能合作,重塑世界鋼鐵產業格局。
五是提升鋼鐵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圍繞鋼鐵產業鏈安全建設,加強鐵礦、焦炭、廢鋼等上游資源保障,抓好下游深加工產業和用鋼產業發展,推動研發創新、物流運輸、數據挖掘、金融服務等全產業鏈上的兼并重組,打通堵點、連接斷點,提升要素保障,促進鋼鐵上下游、產供銷協同發展,切實增強對產業鏈、關鍵環節、標準和核心技術的控制力,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
侯軍:兼并重組是鋼鐵產業進行結構調整、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基本途徑。在推進兼并重組進程中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現政府支持、企業主導、市場化操作。政府重在營造更為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建立科學的鋼鐵企業發展質量評價標準和體系,克服“重經營效益、輕社會貢獻”的評價傾向,引導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公正地評價鋼鐵企業,特別是國有鋼鐵企業,營造國有鋼鐵企業與民營鋼鐵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妥善解決環保投入、產能置換、職工安置、資產處置、金融風險、資金支持、稅收、薪酬等核心問題,確保重組取得實效;注重發揮國有企業的政治作用和經濟優勢,在推進兼并重組進程中成為主力軍和區域主導。
未來,鋼鐵行業推進兼并重組要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跨地區、跨所有制,繼續組建世界一流的鋼鐵企業集團,通過建立有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的大型鋼鐵集團,促進我國鋼鐵產業高質量發展;可以通過“控股、參股、合作”等多種資本運作方式,推動集約化產能提升、市場化聯合重組;大力推進專業化整合,注重高質量重組。
張志祥:未來,只有推進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的兼并重組,成立10多家粗鋼產量規模在5000萬噸左右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才能有效提升產業集中度,也才能具備應對風云變幻的市場形勢的基礎能力。另外,對于步入存量市場的鋼鐵產業來說,在進行兼并重組的同時,還必須與產業升級相結合。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是創新,鋼鐵企業必須在智能制造、綠色環保、產城融合、產業延伸、建立產業平臺生態等5個領域加大創新力度。
夏文勇:兼并重組的方向和路徑,我認為要更強調產業鏈協同,實現優勢互補,重在做強做優。兼并重組不能一味強調做大,更應看重優勢互補、做強做優。兩家企業能不能進行兼并重組,要重點關注其人力資源、產品結構、銷售渠道、原燃料采購、物流等方面;重組企業之間能否實現優勢互補,做到資源共享、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進而發揮產業鏈協同效應,讓企業在兼并重組后真正實現“1+1>2”。這樣的兼并重組才是有意義、高質量的兼并重組。
朱軍紅: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受到智能制造、新技術推進或廣泛應用的影響,特別是新基建。新基建有利于鋼鐵工業進行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在這一方面,一些大型國有企業投入較多,可能優勢更大。企業通過技術投入、技術驅動,彌補企業在人員冗余方面的劣勢,使多地協同、高效化管理成為可能,從而促進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